餅是久負的漢族傳統(tǒng)小吃,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特色美食,月餅的形狀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它象征著團圓和睦,是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的必食之品。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jié)所食。據(jù)說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fā)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時至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廣式、京式、滇式、蘇式、潮式等月餅廣為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了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北宋中秋節(jié)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提到“月餅”之名稱。
蘇式月餅——小巧
蘇式月餅起源于上海、江浙及周邊地區(qū),其皮層酥松,餡料甜而不膩,葷素口味皆有。宋朝詩人蘇軾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說的就是蘇式月餅。蘇式月餅的特點是"酥",它的餡被壓得緊緊的,用牙輕輕一嗑就酥散了,餡料有五仁、豆沙等,甜度其他類月餅。而鮮肉月餅應該是蘇式月餅中的,也可以說是近幾年月餅家族中的行者和新寵。蘇式月餅品種相對單一,就是傳統(tǒng)的五仁餡、黑芝麻餡、椒鹽餡等幾種餡料。制作的核心技術點在于酥皮的制作,用油皮包裹住油酥,搟成薄餅再卷成長條,分成大小合適的小劑子,再包入足量餡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