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資料,漢代流行鎏金銀技藝的銅鏡。所謂鎏金銀是用劑涂附法來外鍍金銀的工藝,一般是將與金粉或銀粉合在一起研磨成劑,涂在處理干凈的銅器表面,用一定方式加熱器物,使劑中的揮發(fā),留下金粉或銀粉均勻地附在銅器表面。
金銀平脫鏡是將金片、銀片裁剪成所需要的紋樣,將其貼在填滿膠漆的鏡背上,然后在上面涂漆數(shù)重,待干后加以細細研磨,使貼上的金銀飾片與漆面平齊,落出金光燦燦、螢光閃閃的紋飾。
據(jù)考古資料記載,遠在殷商時期就有銅鏡,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銅鏡已成為當時常用的生活用品,以后各代均有鑄造。直到玻璃鏡出現(xiàn)以后,它才隨著玻璃鏡的普及而退出歷史舞臺。
兩宋時期,青銅鏡發(fā)展愈加實用化、民俗化。除了官造鏡之外,民間造鏡更加普遍,這得益于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和商品經濟的流通。所以談到宋代銅鏡,其代表往往是民間私造鏡而非官造鏡?;谶@一點,宋代青銅鏡與前代相比較,發(fā)展變化的就是鑄鏡地點的普遍化,且形成了幾個的鑄鏡中心。如浙江的湖州、臨安,湖南的潭州,江蘇的建康,江西的饒州、吉州,四川的成都和福建的建州等為。另外,青銅鏡本身也具有了很濃郁的民俗特點。
其次從器形來看,出現(xiàn)了手柄鏡,如舊藏的“長柄仙人鏡”。此類鏡圖片出版較多,目前仿造的也多,但仿造者常將鏡身與手柄一次性渾鑄,不得要領。還有一種短柄的銅鏡,柄上部有鏡托,柄下部有穿系孔,鏡身圖案是一個大大的“”字紋,周圍飾龜、魚紋。此類短柄鏡圖片很少出版,目前未見仿造。除手柄鏡外,鏡身的形狀也有變化,如亞字形、桃形、葵花形、鐘鼎形、瓶形、方形、長方形等。另外,金石學在宋代興起,好古、仿古蔚然成風,所以此階段還出現(xiàn)了一些仿古鏡,如仿漢鏡、仿唐鏡等。
銘文內容有了很大變化,這也是宋代銅鏡上顯著的特點。當時鏡背流行題著鑄鏡者的字號、工匠姓氏、作坊所在地等字樣。同時,一些頗具的作坊為防假冒,還要在鏡背標明具體的街巷地點和宣傳精工制造的廣告。如“湖州真石家無比煉銅(照)子”、“湖州儀鳳橋石家真正一色青銅照子記”、“饒州葉家久煉青銅照子”等。其中為常見、保存至今數(shù)量的是湖州鏡。如宮中舊藏的“湖州鏡”,左右各飾一長方銘文印記,分別為“湖州符十真煉銅照子記”和“每兩一百文”。此類鏡出土、發(fā)表都非常多,多作“石家”,系南宋時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