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三年宮廷封爐不鑄之后,當時的監(jiān)造者將原來的工匠再集中起來,另行鑄造。由于原料不足,風磨銅已經(jīng)用完而不復出,鑄工只能以黃雜銅代之,雖做工與以般極盡。形態(tài)更為多變,但銅質終于不及。同時底款有了變化。字數(shù)增多,為“大明宣德五年監(jiān)工部官吳邦佐造”和“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jiān)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為制作的銅爐,明朝宣德皇帝曾親自督促,這在歷史上實屬少見。宣德爐以色澤為亮點,其色內(nèi)融。此件宣德爐以黃銅制成,底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帶底座。其爐身形制規(guī)整,敦厚之中不失靈巧,作為書房陳設頗為雅致。焚香其內(nèi),數(shù)歷史的厚重感隨香外溢。它通體光素,盡顯銅爐精純美質,銅質精良,入手沉甸。此“宣德爐”來源于紐約佳士得2012年9月紐約洛克菲勒中心拍賣會,流失海外多年,如今漂洋過海重歸祖國懷抱,且品相完好,相當珍貴。
宣德爐款識字體包括楷書、篆書、仿宋、隸書、上古書體,工藝分為鑄、鑄后修磨、刻等??钭R分類如下:
序號 名稱 凡例
1 宣爐款 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
2 紀年款 宣德年制、崇禎年制、正德年制、乾隆年制
3 名稱、姓氏款 胡文明制、石叟、壬午年子俊制、朱三立印、許氏家藏
4 齋堂款 一善堂制、深柳書堂、月友琴居、袖云居、玩竹齋、乾清宮
5 文、詞款 山高水長、晨興半柱茗香、風光霽月并置
6 其他款 宣、寶、仁等單字款;雙龍、太極、花等圖形款
宣德爐的數(shù)量不多,至今能夠保存下來的,更是數(shù)量相當。在宣德爐現(xiàn)存十數(shù)件的情況下,瓷爐的價值已經(jīng)超過了日用家居的范疇。據(jù)悉,在2010年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宣德爐的市場價值就高達6000萬元人民幣。
明末和清初仿造。該時的工藝美術器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所以宣德爐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蠟鑄造法,但在造型上與明代相比,惟顯靈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紅、橙黃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還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風月侶”等的篆書方款。清晚期至民國時期仿。其銅質粗,砂眼多,爐壁薄,分量輕,有的以翻砂法澆鑄,工藝更加粗糙。
焚香習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常人們?yōu)榱硕Y儀將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歡在讀書、寫字的書房內(nèi),焚上一炷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因此,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xiàn)陶、瓷、銅、鐵、瓦為材料制成的香爐。元末明初隨著銅器鑄造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是銅香爐制作的階段。
真品包漿溫潤,寶氣內(nèi)蘊,長時間不變。偽品包漿枯藁,有的像油漆,越放久越耐看。舊說有五色,分別為佛經(jīng)紙,栗殼,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經(jīng)紙色為。上海朵云軒95年拍品中有一銅爐(高19.2厘米),其色澤就能達到佛經(jīng)紙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種工藝制造的灑金、錯金銅爐,其價值要比一般的銅爐高數(shù)倍。
真品有自然均勻的磨損,特別是在足底。偽品無磨損或人為打磨。款鑄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幫助斷代,而銅爐的價值也越高。宣德爐在明、清以及民國均有鑄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從整體造型上來說,明代銅爐的整體風格是雅致、渾厚。
真品鑄工質量平均,鑄工相當精。偽品鑄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鑄工粗糙。造型以古雅渾厚為上,有耳足的比無耳足的要好,鑄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徑8-12厘米的爐常見,屬于小號;徑15厘米左右的爐是中號,數(shù)量比小號少,但價值比小號高;而徑大于20厘米的爐是大號,工藝精者稀見,價值也很高。在同樣尺寸的情況下,爐越重價值也越高。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爐,徑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達7斤,是該尺寸銅爐中的超重量級選手,價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數(shù)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