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太空人雕塑堅毅的表情、挺拔的身姿,是對宇航員辛勤付出的禮贊,更是對那份無畏追夢精神的謳歌。在這座玻璃鋼太空宇航員雕塑的背后,是一個個勇敢的靈魂,他們懷揣著對宇宙的無限好奇,踏上了艱辛而輝煌的征途。航天服由服裝、頭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組成。其中結構復雜的服裝由14層組成:里層是液冷通風服的襯里;襯里外是液冷通風服,這種服裝是由尼龍彈性纖維和穿在上面的許多輸送冷卻液的塑料細管制成;液冷通風服外是兩層加壓氣密層,然后是限制層,用來限制加壓氣密層向外膨脹;限制層的外面是防熱防微隕塵服,由8層組成,起防熱和防微隕塵作用;外一層是外套。航天服雖然結構復雜,但穿起來并不困難,一般15分鐘左右即可穿戴完畢。
仿真太空人雕塑鼓勵很多人專注于科學、技術與實踐。它讓我們明白,盡管追尋星空的旅程很艱難,但只要我們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堅定的步伐,大家就能到達我們心中憧憬的海岸。在這種精神下,大家都想投身航天事業(yè),為拓展未知領域而奮斗。宇航員所食用的太空食品盡管供應充足,花樣齊備,營養(yǎng)全面,但宇航員卻普遍埋怨天空吃不出味道。分析,緣故或許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太空環(huán)境造成宇航員味蕾失調。假如失重會導致鼻腔充血,造成味覺神經(jīng)鈍化,唾液分泌的改變會傷害味蕾,或者因為看不見成份顏色,聞不到成份氣味而影響味蕾。
卡通宇航員雕像在為探索者的偉大事業(yè)助威,向每位觀者敘說著宇航員們在太空中的艱辛與榮耀,它更是人類勇于夢想、探索未知的象征。據(jù)稱,馬來西亞的趙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創(chuàng)造了“Taikonaut”(太空人)一英文詞,并在某個網(wǎng)絡科技論壇里使用。差不多同時,陳藍(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網(wǎng)頁里使用它。這個詞普遍被西方媒體用來稱呼中國的太空人。但在中國所發(fā)布的稿件中,多半堅持使用更帶技術性的名詞“航天員”(astronaut),意思為“太空航行者”。
卡通宇航員雕像引導人們走向宇宙的迷人旅程,使得游人能夠更好地沉浸在這份壯麗的宇航員文化中,那些關于探索未知、勇敢追夢的傳奇,仿佛正在激勵著下一代的夢想?;A訓練的目的,是使宇航員候選人掌握并完成載人航天所的科學知識和技巧,其次是要進一步提高其體能和改善其心理品質。宇航員所接受的體能和心理訓練,例如:置身重力達10倍地球重力的離心機和長期處于絕音室的訓練,其艱苦程度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卡通宇航員雕像的右手高高舉起,向嶄新的未知領域發(fā)出邀請,左手則穩(wěn)穩(wěn)護住他的頭盔,象征著對生命的珍視與保護。細致的雕刻手法將宇航員的每一個細節(jié)表現(xiàn)得,能夠讓人感受到他心中的澎湃與激情。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來自至少32個國家。在香港及東南亞,航天員亦稱太空人。截至2013年,全世界僅有前蘇聯(lián)/俄羅斯、美國、中國三個國家擁有發(fā)射載人航天任務的能力。其他國家的宇航員都需要與以上三國合作來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自1961年人類飛天以來,共有來自38個國家的宇航員先后飛天。
卡通宇航員雕像的身軀充滿了童趣與夢幻,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正向每一位經(jīng)過的游客傳遞著宇宙的魅力與探索的樂趣。性格是否合得來是不是選定機組人員時要考慮的因素?宇航心理學家說:“不是”。許多人聽到都會感到吃驚,因為畢竟宇航員要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一起生活工作,同一個你受不了的人共處可不是什么開心的事,弄不好連工作都要受到影響。但是,宇航員都是職業(yè)素養(yǎng)很高的人,他們不會讓個人的心情影響到任務的執(zh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