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組織對于舊硬件的處理有更多選擇。一大受歡迎的選擇是讓舊服務器不用于生產環(huán)境,只是用于測試與開發(fā)。但就算是舊系統(tǒng)處理這些任務,重新利用這些從生產環(huán)境退下來的服務器也通常意味著要升級舊系統(tǒng)。同樣,舊系統(tǒng)可以分發(fā)到分支機構、部門組或備份數據中心,將這些新近丟棄的服務器利用到比現有服務器還新一點的地方去。
另一選擇是拋棄被取代的服務器。例如,舊系統(tǒng)可廉價出售給系統(tǒng)經銷商,或者捐贈給有計算需求的慈善組織。多數情況下,在購買合同中就可以協(xié)商好讓新系統(tǒng)廠商幫你移除舊系統(tǒng)。此外,你還有個選擇,就是丟棄舊放服務器,但這樣不合理,因為造成浪費。
這種分類標準的主要依據是兩種服務器采用的處理器體系結構不同。RISC架構服務器采用的CPU是所謂的精簡指令集的處理器,精簡指令集CPU的主要特點是采用定長指令,使用流水線執(zhí)行指令,這樣一個指令的處理可以分成幾個階段,處理器設置不同的處理單元執(zhí)行指令的不同階段,比如指令處理如果分成三個階段,當第N條指令處在第三個處理階段時,第N+1條指令將處在第二個處理階段,第N+2條指令將處在個處理階段。這種指令的流水線處理方式使得CPU有并行處理指令的能力,這使處理器能夠在單位時間內處理更多的指令。IA架構的服務器采用的是CISC體系結構,即復雜指令集體系結構,這種體系結構的特點是指令較長,指令的功能較強,單個指令可執(zhí)行的功能較多,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增加運算單元,使一個指令所執(zhí)行的功能能夠同時并行執(zhí)行來提高運算能力。長時間以來兩種體系結構一直在相互競爭中成長,都取得了快速的發(fā)展。IA架構的服務器采用了開放體系結構,因而有了大量的硬件和軟件的支持者,在近年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2]
服務器的功能相對于PC機來說復雜許多,不僅指其硬件配置,更多的是指其軟件系統(tǒng)配置。服務器要實現如此多的功能,沒有全面的軟件支持是無法想象的。但是軟件系統(tǒng)一多,又可能造成服務器的使用性能下降,管理人員無法有效操縱。所以許多服務器廠商在進行服務器的設計時,除了在服務器的可用性、穩(wěn)定性等方面要充分考慮外,還在服務器的易使用性方面下足功夫。
服務器的易使用性主要體現在服務器是不是容易操作,用戶導航系統(tǒng)是不是完善,機箱設計是不是人性化,有沒有關鍵恢復功能,是否有操作系統(tǒng)備份,以及有沒有足夠的培訓支持等方面。
因為服務器所面對的是整個網絡的用戶,而不是單個用戶,在大中型企業(yè)中,通常要求服務器是中斷的。在一些特殊應用領域,即使沒有用戶使用,有些服務器也得不間斷地工作,因為它持續(xù)地為用戶提供連接服務,而不管是在上班,還是下班,也不管是工作日,還是休息、節(jié)假日。這就是要求服務器具備的穩(wěn)定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