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早期
卡洛斯三世雙柱
卡洛斯三世雙柱
在中國沿海地區(qū)流通的是西班牙銀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稱柱洋、本洋、佛頭。系1535-1821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shù)鹊兀╄T造的銀幣。16世紀末,本洋開始流入中國,但到鴉片戰(zhàn)爭前,僅作為士大夫的一種玩物或收藏品,并沒有成為真正的貨幣。鴉片戰(zhàn)爭后流通于長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廣東、福建等地。
墨西哥于1821年立后,1824年開始鑄造墨西哥銀元(Mexican Dollar),因幣面花紋有鷹鳥,俗稱鷹洋,誤稱為英洋,華北各地又稱之為正英。據(jù)1856年倫敦造幣廠對中國流通的銀幣的一次化驗,證明墨西哥銀元含純銀371.57英厘(grain),值英幣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羅拉銀元含純銀370.9英厘,值英幣50.12便士。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銀元取代西班牙銀元成為在華主要流通銀幣。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幾乎以墨幣為主幣。有人估計到清末民初,流入中國市場的鷹洋在4億多枚,當時上海金融市場開設(shè)鷹洋行市。1905年后,墨西哥采用金本位制,停鑄鷹洋,鷹洋流入中國漸少,1919年后上海金融市場逐停開鷹洋行市。
晚清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還有:英國貿(mào)易銀元,因幣面鑄有一個持杖的不列顛女神站像,俗稱人洋或站洋、站人(是英國在印度境內(nèi)和在香港專為在中國境內(nèi)流通而鑄造的一種銀元,背面鑄有中國圖案花紋及中文“壹圓”兩字。該幣由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的英國銀行發(fā)行,總共發(fā)行約1.5億枚,流行于兩廣、閩浙、滬寧一帶);日本銀幣,因幣面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其他尚有美國的貿(mào)易銀元、法國的安南銀元等。
乾隆時
“乾隆寶藏”“嘉慶寶藏”“道光寶藏”
“乾隆寶藏”“嘉慶寶藏”“道光寶藏”
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于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shù)量甚少,后世,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兩廣總督張之洞于十三年(1887年)奏準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正面鑄有“光緒元寶”4字,上圈有“廣東省造”4字,下圈有“庫平七錢二分”6字,背面鐫有龍形及一串英文,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后光緒、宣統(tǒng)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tǒng)稱為龍洋。張之洞調(diào)任湖廣總督,又在武昌設(shè)立銀元局鑄造一兩銀元。以后各省仿效,相繼奏準鑄造,但因質(zhì)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標準,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只能按重量計值。[1]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吉林省造“光緒元寶”
吉林省造“光緒元寶”
吉林機器局開始鑄行“吉林省造光緒元寶”銀元。從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起,吉林銀元的幣文增加了甲子紀年,相繼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圖案有萬年青、太極圖等多種版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又出現(xiàn)兩種新版別,一種是中央滿文“大清”,另一種正面中央有阿拉伯數(shù)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1]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大清戶部鑄造銀幣
大清戶部鑄造銀幣
戶部在天津籌建制造銀錢總廠,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改名為“造幣總廠”。同年七月,清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下令劃一銀元,但未貫徹。在制造銀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幣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guān)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這種幣制以黃金定價格標準,但國內(nèi)實際流通的是銀元,銀元按流通,是黃金的價值符號。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產(chǎn)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為單位。
在此期間,天津造幣總廠制有幣面標為光緒二十九年的戶部光緒元寶試樣幣一套,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共五等幣值。湖廣總督張之洞此時極力主張銀元重一兩,在湖北開制了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重庫平一兩,背面為雙龍戲珠圖,此幣有少量進入市場流通。
由于“兩元之爭”一直沒有結(jié)果,天津造幣總廠于光緒三十二年試制了一套戶部丙午中字大清銀幣,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共四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又試制了一套丁未大清銀幣,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戶部所制的這幾套銀元,制作都極精美,有標準幣之稱,但都未正式發(fā)行。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天津造幣總廠制造光緒元寶銀元一套,幣面計重為: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幣值,回復(fù)到了幣面看似計重,實際當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這是光緒年間清朝中央制造發(fā)行的僅有的一套銀元。
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
有些省開始制造宣統(tǒng)元寶銀元,宣統(tǒng)二年(1910)清頒布《幣制則例》,將鑄幣權(quán)統(tǒng)一于中央,規(guī)定國幣以圓(元)為單位,輔幣有銀、鎳、銅幣,規(guī)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為“大清銀幣”,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幣廠鑄造,預(yù)定于十月發(fā)行。造幣總廠還根據(jù)《幣制則例》規(guī)定,于宣統(tǒng)二年試制以圓為單位的大清銀幣一套。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制大清銀幣,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很多,計有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別。由于辛亥革命爆發(fā),清迅速覆亡,所鑄銀幣沒有來得及正式發(fā)行,僅以軍餉形式少量流入市面。故終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鑄的銀元,而無成色、重量都符合標準的全國統(tǒng)一鑄造的銀幣。[1]
辛亥革命后
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的中華民國臨時在南京成立,于3月間公布了《幣制綱要》,確定銀元為貨幣單位,規(guī)定每單位銀幣的總重量為26格蘭姆,約合庫平六錢九分七厘,成色為90%。當年鑄成了有孫中山頭像的開國紀念幣。由于所鑄數(shù)量很少,市面很難見到。先后鑄造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等系列硬幣,其中也有銀元。[2]
袁大頭
各式銀元
各式銀元(2)
1914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的名義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guī)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這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1915年后,各省仿鑄,到1923年止,共鑄發(fā)7500萬枚。
1927年南京國民成立后
仍沿用銀元作為價格單位。1928年國民草擬了《國幣條例草案》15條,確定“本位幣:銀幣一圓”,“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零八毫為價格單位,定名曰圓”?!耙粓A銀幣總重量為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1929年4月10日,又頒布了《中央造幣廠組織章程》,在上海籌設(shè)中央造幣廠,鼓鑄銀元。1933年3月8日,國民財政部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定每枚銀元總重量為26.6971克,含銀89%,純銀重23.493448克。當月以“中山開國紀念幣”舊模鑄造銀幣發(fā)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圖案,又稱為“船洋”。
發(fā)展
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lǐng)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于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jīng)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這種運沙船廠,雇用大量員工,每月發(fā)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zhí),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guī)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咸豐6年所鑄。后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準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只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后鑄造有孫中山側(cè)面頭像和袁世凱側(cè)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莊的“莊票”。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fā)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四級銀幣黎元洪開國紀念幣
四級銀幣黎元洪開國紀念幣(2)
20世紀初,一個銀元可換128-140枚銅元;一個銀元可買雞蛋150個,或150根油條。1935年前,中國的貨幣制度采取銀本位,白銀包括銀兩和銀元。1933年4月,國民黨“廢兩改元”后一律使用銀元。而帝國主義國家由于實行金本位,所以白銀屬一般商品。1933年上半年,世界銀價一度從每盎司16.5便士上漲至20.5便士,此時中國一下子便出口白銀3400萬兩。而那些帝國主義把中國的白銀運到倫敦出售,每裝運1000萬銀元,即可獲暴利400萬元。在1934年一年中,僅上海流出的白銀至少有2億多元。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公布“幣制改革”的命令,決定由中央、中國、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nóng)民銀行)發(fā)行紙幣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白銀收歸國有。當時國民黨一下子奪取了3億多銀元。并把法幣定為一元合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但照當時市場的銀價折算,每一元法幣是一先令十便士半,這中間實際價值相差8便士。一元法幣的實值已被壓低了6角5分。法幣政策的實施,從發(fā)行指數(shù)和物價指數(shù)看,通貨膨脹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為了和外國銀幣對等流通。清朝時期除了新疆省曾經(jīng)正式發(fā)行流通過面值庫平一兩的的銀元,中央和地方行省只鑄造過三四種面值庫平一兩的銀元樣幣,沒有正式發(fā)行流通。自清朝末年一直到1930年代初,中國為當時大的銀本位國家,一直存在“兩元之爭”。但銀元始終占據(jù)上風,這是由于中國并非銀元的發(fā)明國。銀元鼻祖西班牙本洋和后來的墨西哥鷹洋的重量約合庫平七錢二分,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發(fā)行的銀元也都跟隨效仿。由于銀元本身是貴金屬,可以在銀本位國家直接流通。所以,中國市場通的銀元,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外國銀元。因此,為了便于流通,避免繁瑣的折算。清朝也只好以元為單位鑄造銀元。到了民國,更是如此,民國時期,銀元鑄造權(quán)基本收歸中央,地方省份鑄造的銀元大量減少。另外,除新疆省在民國初年鑄造了幾種庫平一兩的銀幣以外。從中央到地方,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面值一兩的銀幣。至于市場上的那些面值貳圓、伍元、拾元、拾兩的“銀元”都是臆造假幣。
2制度廢除編輯
中國后鑄造的銀元“船洋”
中國后鑄造的銀元“船洋”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后,仍維持著銀兩、銀元并行的貨幣制度,但銀元的使用比起用銀兩更有許多方便之處,南京國民幾經(jīng)討論,擬廢除銀兩制度,確立銀元為本位幣。1928年3月,經(jīng)濟學(xué)家馬寅初先生率先提出“統(tǒng)一國幣應(yīng)先實行廢兩用元”的動議,財政部認為甚為可行。1933年3月10日起,先在上海實施“廢兩改元”,得到工商界的支持,頗為順利,遂決定立即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行。4月5日,國民財政部發(fā)出《關(guān)于廢兩改用銀本幣的布告》,宣布自4月6日起,“實行廢兩改用銀本位幣”,“所有公私款項之收付與訂立契約票據(jù)及一切交易,須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至此,完全廢除通用了1000多年的銀兩制度,銀元才成為單一的主幣。
正當中國實行廢兩改元取得一定成果之時,世界金融市場開始了突變。1931年以后,英國、加拿大、日本、奧地利等國相繼放棄了金本位制、發(fā)行紙幣,實行輕度貨幣貶值,以刺激國內(nèi)的生產(chǎn)和消費。1933年,美國新任羅斯福為擺脫國內(nèi)經(jīng)濟危機,增發(fā)貨幣,加足發(fā)行通貨準備金而增加白銀儲備,連續(xù)發(fā)布《購銀法案》和《白銀國有令》等一系列法令。當美國大幅度提高白銀價格并大量收購白銀后,由于中國的銀元遠比美國的白銀收購價低,促使了中國銀元大量流向國際市場,被美國當作白銀收購。僅兩年時間,中國約有3億多枚銀元流向國外。這造成了中國流通領(lǐng)域內(nèi)貨幣奇缺的現(xiàn)象,并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運行。銀元危機席卷中國大地。為避免經(jīng)濟的全面崩潰,1935年11月3日下午,國民財政部長孔祥熙在上海召集銀行界開會,宣布自次日起實施《緊急安定貨幣金融辦法》,即實施法幣政策,實行紙幣政策,不準行使銀元,并用“法幣”收兌銀元(見幣制改革)。以后銀元雖間或有在市場上出現(xiàn),或被個人窖藏,但銀元作為主幣的時代已宣告終結(jié)。
1基本釋義編輯
玉器
玉器
玉的概念歷來并無十分嚴格的定義。在中國被稱為“玉”的礦物種類十分龐雜。一般而言,符合美觀、堅硬、溫潤等特點的礦物皆可能被稱為“玉”。同時,也有一些礦物符合通常對于玉的定義,但習(xí)慣上并不被稱為“玉”。以下是古今不同文獻對于“玉”的定義: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br />
《周易正義》(唐,孔穎達):“玉者,堅剛而有潤者也”。
《新華字典》(商務(wù)印書館)定義“玉”為細膩、光澤、略透明的石頭。
《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玉石”為天然、美觀、細膩、堅韌、光澤、柔潤之巖石,并謂一般指硬玉和軟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珠寶玉石鑒定標準(GB/T16553-2003)》對“天然玉石”的定義:“由自然界產(chǎn)出的,具有美觀、耐久、性和工藝價值的礦物集合體,少數(shù)為非晶質(zhì)體”。
另外,出于商業(yè)上的目的,一些商家也為某些傳統(tǒng)上不被視為“玉”的材料(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冠以“某某玉”的名稱。由于“玉”本身并無嚴格定義,這樣的命名一般也不被視為非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