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鑒定的內(nèi)容:
1、辨?zhèn)危杭磋b定這件古董是真品,還是后代的仿真或偽作。這是鑒定工作的頭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例如,一件帶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應鑒別出它確是康熙時期制作的瓷器,還是后代仿造的偽品,要仔細識別。
2、斷代:即鑒定古董的制作的時代。例如,龍泉窯瓷器,宋、元、明均有生產(chǎn),要鑒別出它是宋代、還是元代事明代的產(chǎn)品。
3、斷窯口:即鑒定古董的產(chǎn)地,屬于某一窯口的產(chǎn)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鑒別它窨是耀州窯制作還是臨汝窯制作、或是其它窯口制作的。
4、評價:即評定這件古董質(zhì)量的優(yōu)劣,以及藝術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變形等,然后評定其藝術水平如何?經(jīng)濟上值多少錢?對此種種應作出正確的評價。
尊重藝術品本身的規(guī)律就是說要根據(jù)藝術品的材質(zhì)、體積等來選擇合適的保護方法和保存環(huán)境。比如,有些藝術品的材質(zhì)怕曝曬、高溫,而有些藝術品的材質(zhì)怕潮濕等等。只有符合藝術品本身的特性、尊重藝術品本身的規(guī)律的保護,才能夠讓藝術品更長久、更完整地保存下來。
解放前后又提高了一步,材料有漆片,醇酸瓷漆,硝基瓷漆,丙希酸熱固漆,前幾年上海博物館研發(fā)了仿釉樹脂,把商品修復又提高了一步,全國以商品修復古瓷為職業(yè)的也就十人左右,所用的方法大同小異,只是所用材料的不同。
商品修復可上溯到清中期,宮里太監(jiān)把破損的偷拿出宮,修好了賣出,所用材料有蛋清,蟲膠,糯米湯等等,漸漸的就有了這種行業(yè)。清末,古陶瓷修復技藝已在社會上初步形成,當時主要用蟲膠、樹膠和魚膠作為黏合劑,也有采用鋸釘?shù)霓k法,走街串巷來修補民間一些殘破瓷器。開埠后,這里更是古董商,古陶瓷極易破損的特性催生了一批修復人才,饒鴻發(fā)算是這項技藝的鼻祖。
年代特點:每個古董它都會有它的年代,那每個年代都會有特定的一些特點,這是鑒定古董的基本的。比如青花瓷,起源于唐宋朝,成熟于元朝,經(jīng)過明朝成為主流后,一舉在清朝達到藝術的鼎盛時期。
古董鑒定的方法:
分類法:運用類型學的分類排比法,找出各種陶瓷之間的異同點,加以分類分型,摸索出器物演變的規(guī)律,達到認識和掌握的目的。
比較法:利用已知的標準器(例如窯址標本,紀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帶有年款的陶瓷器),與彼此有某種聯(lián)系的鑒定對象加以對照,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比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變知之,得出合乎事實的判斷。
甄別法: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調(diào)查、考證和科學檢驗等不同方法,通過邏輯思維和概括,對鑒定對象作出正確的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