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必有許多證據(jù)?
沁色也是古玉老相的特征(圖四)。玉器長年埋于地底發(fā)生質(zhì)變,而讓周遭其他元素離子滲透而入,造成顏色的變化,叫做「沁色」。古玉受沁并不影響它的質(zhì)地質(zhì)感,它也會有油光包漿的,而且越盤越溫潤。好的沁色有好的色澤和通透感,自然能增加古玉器的賞玩價值。沁色和「留皮雕」(圖五)、「提油」(圖六)有很大的不同。是出土的老古玉才有機會受沁,留皮雕只是玉器雕制時,保留原石部份不同顏色的表皮,做為玉器的一部份?!柑嵊汀购唵握f就是做色染色。這兩者并不能表示老相,雖然古玉器有時也會有這般的做法,這是初學者容易混淆的地方。
唐代的提油玉鳥
器型、雕工、紋飾都可以透露一些老相。我國制作玉器的歷史相當悠長,各時代的風格工藝水平也不同。琢玉工具的不同,雕琢出來的產(chǎn)品自是不同。也老式工匠以老工具,用生命雕琢,才有樸拙扎實的氣韻。當今科技工具如電鉆、電刀、雷射的仿古產(chǎn)品,乍看華麗有余,但總覺內(nèi)涵氣韻不足。觀賞古玉以邏輯思考,有時設(shè)想身處不同時空來探索,則對古文明的結(jié)晶會更有另一番的體認。
古玉深埋地下,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表面結(jié)構(gòu)水逸失,天長地久,生“熟”的視覺效果。
石之?美者,謂之玉”,玉,之所以區(qū)別于石,是因為:玉之美,而非玉之白!
老玩家都會有一個感覺:往往質(zhì)地特好的籽玉,很難達到白的標準,而,色極白的籽玉:往往質(zhì)地又會顯疏松,有干澀之感。
“熟”玉之色,應(yīng)是有油脂光澤的暖白色調(diào),這種色調(diào),是一種精光內(nèi)蘊之感,不是極白,卻又比極白,更讓人感覺心情靜謐,似乎玉與人可以由此而融為一體。
熟態(tài),是一種視覺效果,主要是光線的漫反射作用,圓熟喜人,不生硬刺眼。
新玉,一定是生的感覺,看起來澀澀的。這種老熟感,是仿品無法企及的,也是辨?zhèn)蔚闹匾侄?。哪怕是上面的沁色,也是熟了的感覺,自然擴散,過渡。
切莫一生只做“白癡族”
所謂“白癡族”是指那些推崇白玉近乎癡迷的一類人。這類人目前在玉器收藏者中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例??陀^事實注定了他們以投資賺錢為目的,對古玉文化的傳播起不了多大作用。
這是因為,白玉在古玉中的比例實在太少,從中古到高古呈遞減趨勢,由此也決定了這一部分收藏群體多數(shù)只能圍繞著“明清玉”打轉(zhuǎn)。而玉文化的精髓絕不是“明清白玉”所能表達的。由此看來,不玩中古、高古,不算真正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