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釉里紅牡丹紋玉壺春瓶
所謂澀、滯、燥與潤、滑、爽,每一個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個字都是經驗、汗水甚至淚水的結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萬次地反復上手、揣摩、總結、凝練、提純。?
其次,瓷器的衣著亦即釉質也決定著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偟内厔菔?,透明釉比乳濁釉易出汗,?;雀叩谋炔;鹊偷囊壮龊?。
在瓷器斷代時,干或濕的手感只是輔助的手段。所謂“古瓷會出汗”和干濕的手感,都是一種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見的汗液或汗滴出現;
另外,瓷器干濕的手感與你是否汗手無關。
生熟感是手感與聽覺緊密結合的產物。
瓷器也像瓜果一樣,由于燒成溫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燒成溫度低,在1150度以下,則其聲若瓦,為生;燒成溫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則其聲類硬木,為半生;燒成溫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則其聲如石,略有回聲,為半熟;燒成溫度若在1320以上,則其聲像金,回聲悠長,余韻悠然,為熟。
宋汝窯天青橢圓無紋水仙盆
與瓜果的生熟狀況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輕,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則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窯的燒成溫度的主要特征,當生者熟或當熟者生自然都不對了。
所謂瓷器的生、半生、半熟與熟,既不是瓷器品質好壞的分水嶺,也不是瓷器成敗的試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種、不同釉層釉質的客觀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奪天工的技藝、智慧和能力的高展示。
滑滯感既是潤澀感的延續(xù),又是潤澀感的結果和原因:潤則滑、潤必滑,滑就潤、滑定潤;澀必滯、澀定滯,滯則澀、滯才澀。
凡古瓷必滑,光滑、潤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潤、滑膩、滑爽有別,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無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滯必新,是滯就新!
胎色白中閃灰,胎質干澀、空隙較多從 明 嘉 靖 起 瓷 器 胎 質 已 遠 不 如 明代早、中期淘煉精細、致密潔白。萬歷官窯小件仍胎質較細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質已明顯較差,胎質略粗、空隙較多,并常見黑色雜質。
萬歷時期瓷器紋飾采用雙線勾勒填色法,輪廓線條較硬,如用硬筆所繪,由于回青料也有暈散現象,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線外。這一時期器物紋飾畫風稚拙,如孩童所繪一般;紋飾已趨繁縟,畫面缺乏層次;人物、動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調,嬰戲紋中的孩童頭較大;麒麟瑞獸老態(tài)龍鐘。
成窯瓷器,潔白色地明凈平和,釉面質感細膩如脂,觸覺美感無可比擬,當屬至上唯 一之景德鎮(zhèn)。相較宣窯釉面之透亮微青,成窯白釉更顯安靖溫潤,幔罩青花,雅致細觸。成化青花器可能是景德鎮(zhèn)制瓷史上為臻美的青花器。能于手中把玩成化佳器,成為賞心樂事。
如果說成化斗彩是中國陶瓷史上著 名的瓷器品種,那么論及工藝技術與藝術成就,成化青花也不相伯仲,甚至更為出色。而成化青花的清麗淡雅、爛漫天真,與雄渾濃重的永宣青花形成了鮮明對比。成化青花瓷是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燒制,成化青花瓷是漢族陶瓷燒造史上重要的歷史時期,成化青花可謂明代中期青花瓷藝術的代表。
比較適合鑒定具有經“精”,“新”特點的瓷器,有些明清官窯瓷器和部分民窯瓷器雖然也有較長的年代,但由于歷代密藏很少被使用陳設,或長期埋藏在保存條件良好的墓中,至今確實完好如初。古瓷器一般較不易找到同類參照比較之器物,所以采用前面所述的類和第二類鑒定方法確實難度較大。但如果采用第三類鑒定方法就比較容易找到相對可靠的依據。因為古代工匠技藝是在長期的專心工作中自然磨練出來的,是在封建高壓和生存的競爭中積累出來的。非現代急功近利的仿古謀財者一蹴而就所能達到。通過詳細比較上述6方面的古今藝術特點上的區(qū)別,還是能夠顯現出古代瓷器和現代近做相類瓷器之間的區(qū)別的,從而達到鑒定瓷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