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孔錢是中國古代錢幣常見的一種。由于發(fā)行時間和發(fā)行量均遠大于刀幣,貝幣,圜錢等其他種類的錢幣,方孔錢和中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jīng)常等同。
“漢五銖”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長的貨幣,“銖”是古代重量單位,通常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漢武帝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進行第四次幣制改革,開始在中原地區(qū)發(fā)行“五銖錢”,由國家統(tǒng)一鑄制,“五銖錢”吸取了“秦半兩”外圓方孔的形制特點,有周郭,背有內郭,上有“五銖”二篆字,且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可以保護錢文不受磨損,這是“五銖錢”同前代貨幣明顯的不同之處。
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錢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