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應(yīng)該心平氣和地進行教育,告訴他錯在哪兒,以后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么辦,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進行簡單的斥責和打罵。體罰只會讓孩子口服心不服,頭腦里只留下痛苦的體驗,甚至對父母產(chǎn)生怨恨和恐懼感。應(yīng)該說,教育孩子可以批評,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shù),你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有用。”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 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背晒Φ母改甘巧钪佳缘拿钣玫?。他們善于觀察子女的心態(tài)處境,然后選擇時機,有針對性地給予語言的撫慰、 溫暖和鼓勵,這樣,孩子的 理想之花就會漸漸開放。反之,橫挑鼻子豎挑眼,不加分析地亂指責,以長輩自居,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不容孩子分辯,這種教育方式有害無益。
如果孩子的基礎(chǔ)較差,父母就不要一味地去鼓勵孩子非要考班級前幾名,因為當孩子覺得自己離這個目標太遠時,他就會喪失自信心,產(chǎn)生自卑心理。 父母應(yīng)根據(jù)實際情況來要求孩子。孩子一旦建立了自信心,就會削弱原來的自卑感。自卑感對孩子的危害取決于他們所感受的程度,感受太強,會使他們?nèi)狈ψ孕?,放棄努力。在一定承受能力范圍?nèi)的感受,便會變成一種刺激的動因,促使他們?nèi)ケM力彌補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