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完整的書畫作品,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于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離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和絹類物品上的。裝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后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書畫保護
一、存放登記:(可按年代、姓氏、尺寸進行登記。)
二、污漬的處理方法:(1)霉斑,用75%的酒精加脫脂棉再加吸水紙擦拭。(2)墨漬,20%的雙氧水加脫脂棉再加吸水紙擦拭。(3)便污,20%的雙氧水加布再加吸水紙擦拭。(4)返鉛,20%的雙氧水加脫脂棉再加吸水紙擦拭。(5)油漬,用鐵熨斗加熱,在下面用吸水紙墊著。
三、展闊看畫時需要注意的問題:(1)拿畫時,手要戴手套;(2)與畫距離很近時,不要咳嗽;(3)不要抽煙;(4)畫不要久掛,久掛容易變形。
材料與筆墨,是形式和形象的關系。材料是“死”的,筆墨是“活”的。前者易言傳,后者難意會。原因很簡單,對于“死”的東西,只要有充分的時間,科學的分析,一般人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排除也有鉆牛角不解之人。對于“活”的東西,不是時間能解剖其中之秘要。筆墨需要人用激情去感悟,用大腦去理解。當然沒有大量的資料, 沒有淵博的知識, 是不可能做到的. 每個人的知識與理解程度不同, 接受能力亦自然不一。
材料學說基本可以概括成一定義:一點假即全假. 也就是說發(fā)現(xiàn)材料的其中一點是假的, 就可以斷定整件作品是假的! 至于書畫作品殘破接筆, 不能籠統(tǒng)概括混合其中, 應另開思路科學對待! 雖說材料一點假即全假. 但是, 材料真不一定作品真. 同時代的仿品, 老紙新作等膺品存世量. 只有在肯定材料的基礎上, 鑒定才有必要深入研究.
何為筆墨? 筆墨是作者創(chuàng)作之心境,筆墨是作品表達之語言. 筆墨可以反映出書畫的時代氣息, 個人風格. 鑒定一件作品, 要熟悉作品的時代氣息, 進而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 活動場所. 然后研究作者不同年代不同的風格. 這些知識有些是掌握的, 有些是可以靈活推理. 畢竟中國書畫歷史悠久,名家輩出, 存世量, 任何鑒定家不可能涉足中國書畫之全部。
作品的時代氣息, 是證實作者生活年代, 活動場所的前提. 我們知道, 在中國書畫發(fā)展史上, 同一個時代, 不同的地域, 都活躍著不同的書畫流派. 所以, 當熟悉了作品的時代氣息, 就可以深入分割研究不同地域的不同流派, 二者前后融會貫通, 從而達到鑒定的真正目的. 筆墨是鑒定書畫時代氣息的法寶, 也是鑒定的必經之路, 鑒定書畫時代氣息以筆墨入手。
作者的個人風格, 是很復雜的一個過程. 每個書畫家在不同的年代, 會出現(xiàn)不同的個人風格. 如果把某個書畫家某個時期的風格, 作為鑒定這個書畫家作品真?zhèn)蔚囊罁?那就大錯特錯,容易進入鑒定的誤區(qū), 出現(xiàn)誤判! 當然, 在沒有完全熟悉書畫家不同年代的風格時, 可以先找自己熟悉的那一段風格, 采取靈活推理的方式,進行分析. 推理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對筆墨的探索,緣由,理解, 分解。
書畫作品的價值還是決定于畫家的思想境界與人生境界,他們的內在修為與外在境遇,與普通大眾甚至其他的文化人、藝術家有無質的區(qū)別,而這就需要畫家的綜合素養(yǎng)與創(chuàng)造能力了。書畫之外還要看他們的思想高度、文學修養(yǎng)等等,所以收藏還是要靠畫家本人和作品本身說話,這就需要收藏者的眼光和判斷力了。
所謂代表作主要是指書畫家擅長項目,以及代表每個時段的和具有內容的特性。一個畫家可以一輩子創(chuàng)作很多作品,但不是每件作品都是代表作。比如: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讓人看后難以忘卻。就他本人來講,事隔多年,讓他重新再畫一張同樣的畫,他恐怕也畫不出來了。因為它與畫家當時的情感、精、氣、神等各種因素都有關系,這些因素筆墨之間都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又如陳逸飛的《故鄉(xiāng)的回憶》,油畫中的周莊,小橋流水人家,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小鎮(zhèn)風光,陰柔之美, 而周莊,也因為陳逸飛的畫走向世界,成為今日姑蘇城膾炙人口的景點之一.尤其吸引國外友人的觀光與參觀.這正是他們尋找畫中的東方魅力小鎮(zhèn)。 陳逸飛油畫作品的大特點,在于畫面上彌漫著寧靜和平和,在寫實主義中滲透著中國傳統(tǒng)的美感。無論是描繪江南水鄉(xiāng)的風景還是生動傳神的女子肖像,無不體現(xiàn)畫家的一種追求:“運用西方的技巧,賦予作品中國的精神”。還有像齊白石《蝦》、徐悲鴻《奔馬》、林風眠《鷺鷥》、張大千《敦煌人物》、方增先人物《粒粒皆辛苦》、陳丹青《西藏風情》、如果書畫家的作品不是其擅長的品種,其價值即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