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造型來鑒定瓷器,是鑒定工作中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尤其 是日常應(yīng)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dāng)大。明代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nèi)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特別平穩(wěn)。胎土陶煉精細(xì),造 型輕重失宜,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就是典型的例子。清代無論在器形或和種類方面都有顯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chuàng)新之作樹一幟。雍正 時期在器形的創(chuàng)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以及明代永、宣、成窯瓷器不僅胎釉,紋飾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的造型有轉(zhuǎn)頸瓶、轉(zhuǎn)心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等。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外,還須了解或掌握一些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要注意口、腹、 底三分。許多同類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極為相似,而仔細(xì)觀察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
在官窯和民窯瓷器之間,有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說法。一般來說,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判別真?zhèn)蔚木€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的。民窯瓷器中也有五爪龍的紋飾,官窯瓷器同樣也有三爪、四爪龍的作品。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就畫的是三瓜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云龍紋文具盒”則是四爪龍的裝飾。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dāng)時皇帝的愛好和意愿分不開。
從胎釉方面看,由于時代和地區(qū)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yīng)對此細(xì)致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zhì)的粗細(xì)、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征。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這兩種與一般新瓷釉上出現(xiàn)的所謂“浮光”相反,而蘊(yùn)含著一種如玉如脂的光澤,前者的光由內(nèi)發(fā),后者光由外鑠。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謂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經(jīng)過茶煮、漿沱、藥浸、土埋處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種“火光”。
鑒別胎質(zhì)主要是觀察底足。一般來說,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質(zhì)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朝中葉以后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之處,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器則比較潔白細(xì)膩,很少含有雜質(zhì),看不見火石紅色。這主要是原料本身質(zhì)量改變的結(jié)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從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zhèn)沃g的一條分水嶺??傊鎰e胎釉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xì),用指扣敲以察音響。耳、目,手三者并用。
一般來說,從胎質(zhì)、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zhì)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dāng)時采用瀝釉方法進(jìn)行施釉的緣故。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jù)傳說,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彼裕宕拇捎员惚粴J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lán)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