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于汴梁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宋室南移在鳳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chǎn)品。
明代采取“官辦民燒”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zhèn)設御器廠,也稱景德鎮(zhèn)御窯廠,特派廠官,經(jīng)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燒造御器即貢器。瓷器燒制經(jīng)過兩宋時期的發(fā)展,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萬五彩等瓷中。
嘉慶官窯器一般都用“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主要為青花、無欄框。亦有少量楷書款。粉彩器上常見抹紅款。個別器物用刻劃款。民窯器中有六字篆字方款,亦有“嘉慶年制”四字款,大多十分草率,有的僅寫半邊字,還省減筆劃,稱為草記款,故十分難認。堂名款以“行有恒堂”、“嘉蔭堂制”、“植本堂”等為多見。,新出現(xiàn)蝙蝠、桃子等款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