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對當代中國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作為一種貫穿近代中國歷史的貨幣,我們不但經(jīng)常能在各種影視作品中看見它們,很多家庭甚至還有長輩傳下來的實物,但要說到銀元在當時的購買力、現(xiàn)在的價值以及如何辨別銀元的真?zhèn)危芏喱F(xiàn)代人可能并不是特別清楚。清代末期,銀元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中國造幣方式的一次革命。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清光緒年間,小額交易用的基本是范鑄法的銅幣,大額交易通常使用銀兩(銀錠)。在清代,相關法令上沒有規(guī)定白銀作為貨幣的形式,各地銀樓幾乎可以隨意鑄造,成色也是參差不齊。人們在用白銀交易時往往很不方便,需要將不同重量、成色的銀子折合計算。所以,當有固定成色和重量的海外銀元流入中國時,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加之其制作精美,銀元價格還能本身的銀子實價。
道光到咸豐年間,有的地方使用一些“土法煉鋼”模式,以手工打制或者半機制的方法制作了一些銀元,但因各種緣由沒有推廣開來。直到光緒十三年(1887年),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看見市面上全是外國銀幣,奏請自鑄銀元,用以抵制。長期使用,除了政治上的不良影響外,在貿易中使用銀錠也容易吃虧。因為外國銀幣含銀多為九成上下,同重量的清代銀錠含銀量往往更高。經(jīng)過多次修改,廣東造的七錢二分銀元終成為中國正式的新銀元。這種有著蟠龍紋和中英滿三種文字的銀元被稱為龍洋,在當時被各省紛紛仿鑄。龍洋除了一元的主幣,還有五角、兩角、一角這樣的小面值輔幣。各省督撫把鑄幣看成一種財源,往往采取會導致銀元本身貶值的模式,往銀元里摻入更多的銅,導致當時五枚兩角的輔幣不一定能換一枚一元主幣。民國時期,銀元品種變得更加復雜,含銀量不足的情況也愈加嚴重。當時軍閥割據(jù),地方豪強動不動就自己發(fā)行貨幣,質量上偷工減料是很常見的事。而大家熟悉的“袁大頭”,在這個時期依靠用料實誠,成為中國老銀元的代表。1913年,袁世凱擔任民國大后,開始著手整頓幣制,發(fā)行全國統(tǒng)一的袁世凱頭像銀元,并于民國三年(1914年)頒布了《國幣條例》,規(guī)定“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等。同年,袁像銀元正式開鑄流通。因為有法令規(guī)定含銀量,這種銀元的購買力十分堅挺,在流通中獲得廣泛認可。
1916年,袁世凱復辟失敗離世,全國陷入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當時的統(tǒng)治者都忙于爭奪地盤,沒有心思重新開模制造新的貨幣,袁像銀元繼續(xù)鑄造流通,相繼發(fā)行了八年、九年、十年等版本。直到1927年南京國民成為實際掌權者,決定停鑄袁像銀元,改鑄兩種孫中山頭像的銀元。不過,之前袁像銀元已經(jīng)鑄造了7.5億枚,成為市場主體貨幣,此時不敢貿然取消使用。1935年11月,國民開始發(fā)行紙幣,雖然這一時期紙幣為主要流通貨幣,但銀元仍參與流通,民間仍舊視銀元為硬通貨。1948年,法幣體系崩潰,紙幣很快如同廢紙,這時銀元的價值再次凸顯,百姓只認銀元。老銀元依靠在近代幾十年時間里打下來的硬通貨口碑,在收藏圈一直是熱門。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各種“收藏熱”中,郵票、電話卡等同期品類大多落寞,老銀元卻是“越戰(zhàn)越勇”,甚至有收藏愛好者笑稱“老銀元是在同一時間段內跑贏一線城市房價的品種”。銀元價格飛漲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造假者越來越多、越來越“精”,過去民間流傳的敲和吹的方法,現(xiàn)在通常只能識別20世紀90年代的初級仿品。收藏老銀元和收藏大部分古玩一樣,找個靠譜的師傅入門極為重要。雖然有不少相關書籍可以學習,網(wǎng)上也有一些帖子介紹訣竅,比如看邊齒、看內齒、看包漿等,但依靠這些細節(jié)來判斷真假,需要收藏者對這個品類極為熟悉,如果有一個細節(jié)不對就可能出岔子。因此,初學者好是多看少買、多問高手,如果是按圖索驥,交點“學費”就在所難免了。
民國時期,一枚銀元的價值極為重要,當時僅需一枚銀元便可購買25斤大米。而在今天,這25斤的大米至少能夠滿足一個家庭20多天的食用需求。當時并沒有太多養(yǎng)豬的農戶,因此僅有富裕的人家能夠享受到豬肉,而一枚銀元可以讓一個家庭買到5斤豬肉。那個時期的上海無疑是中國繁華的城市,物價也達到了全國高水平。然而,在這樣熱鬧的上海,用一塊大洋就能在任何一家餐館享用到葷素搭配的一頓飯,甚至還能再加上一份美味的湯。如果有機會在民國任職,薪資甚至可能是小學教師的兩倍。倘若能夠在當時的大學工作,一個月少能拿到100塊大洋。實際上,可以根據(jù)當時人們的工資輕松推測出貨幣的價值。我國作家老舍在其作品《駱駝祥子》中寫道:“祥子年輕而有力氣,不抽煙也不賭博,努力工作了3年,終于攢夠了100塊錢,購得了一輛新車?!毙轮袊闪⒅H,由于與民國時期的時間間隔并不長,因此其價值顯得相對較低。
隨著時代的推移,銀元的存量逐漸減少,其因性而升值。類似于舊版人民幣,保持得越好、圖案越清晰的大洋在市場上所具備的價值也隨之增長。如果家中擁有一些稀有的貨幣,比如錯版或樣品,這些貨幣的價值往往會超過其他普通大洋的估值。市場上曾出現(xiàn)過“袁大頭”以成交的實例。
大清銀幣,作為清朝末期的主要流通貨幣之一,其發(fā)行時間主要集中在光緒年間至宣統(tǒng)年間。這一時期,中國正經(jīng)歷著的社會變革,而銀幣的鑄造與流通,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經(jīng)濟狀況,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大清銀幣,更是因其精美的圖案和特的歷史意義,成為了銀元收藏中的。
此次拍出146,800元的宣統(tǒng)三年大清銀幣,雖然與市場上某些藏品的成交價相比略顯“低調”,但這并不妨礙其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這一成交價格,不僅體現(xiàn)了該枚銀幣的稀有性和保存完好度,更反映了當前銀元收藏市場的火熱程度。
大清銀幣的收藏價值,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其經(jīng)濟價值上,更在于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的藝術魅力。從設計角度來看,宣統(tǒng)三年大清銀幣上的龍洋圖案栩栩如生,祥云繚繞,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同時,銀幣上的文字、圖案和鑄造工藝,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研究清朝末年歷史、經(jīng)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在銀圓收藏市場中,供求關系是決定價格波動的關鍵因素。隨著收藏愛好者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對大清銀幣等藏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而由于歷史原因,大清銀幣的存世量相對有限,尤其是品相完好、保存得當?shù)你y幣更是少之又少。這種供需失衡的狀況,使得大清銀幣的市場價格不斷攀升。
老銀元價值如何?
1872年: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斗=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每塊銀元大概可以買到88斤大米。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每塊銀元大概可以買44斤大米。
1911-1919年:米價恒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大約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