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期的寺廟規(guī)劃設(shè)計布局也不定相同,隋唐時,寺廟對稱布置,沿中軸線排列山門、蓮池、平臺、佛閣、配殿及大殿,為全寺中心。佛塔退居后面或一側(cè)或建雙塔,在大殿或寺門之前。宋代又增戒壇。佛寺建筑布局的演變,以塔為主、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另置別院或山門前、塔可有可無。明、清時,對稱中軸線,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配殿、藏經(jīng)樓,塔以少見道教建筑特點:以宮觀院命名,不以寺稱;所奉神像蓄發(fā)長須,穿中式衣袍;不以塔為膜拜對象;常有洞天福地等園林布置。
寺院的主要生活區(qū)常集中在主軸線東側(cè),包括僧房(居室)、香積廚(廚房)、齋堂(飯?zhí)茫?、職事堂(庫房)、榮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來者的客房特設(shè)在中軸線西側(cè)。
大雄寶殿,是寺院中主要和規(guī)模大的建筑物,形成整個寺院的中心,充分顯示出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中庭高堂”的建筑布局。其特點是開間較多,占地面積大,相對高度高。其頂部多為歇山式、廡殿式、重檐式、樓閣式,很少見有硬山式的和懸山式的,以顯示其莊嚴與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