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沉池出水溶解氧偏低或偏高
(1) 活性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時間過長,污泥中好氧微生物繼續(xù)消耗氧,導致二沉池出水中溶解氧下降。對策是加大回流污泥量,縮短停留時間。
(2) 吸(刮)泥機工作狀況不好,造成二沉池局部污泥不能及時回流,部分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時間過長,污泥中好氧微生物繼續(xù)消耗氧,導致二沉池出水中溶解氧下降。對策是及時修理吸(刮)泥機,使其恢復正常工作狀態(tài)。
(3) 水溫突然升高,使好氧微生物生理活動耗氧量增加、局部缺氧區(qū)厭氧微生物活動加強,終導致二沉池出水中溶解氧下降,對策是設法延長污水在均質調節(jié)等預處理設施中的停留時間,充分利用調節(jié)池的容積使高溫水打循環(huán),或通過加強預曝氣促進水分蒸發(fā)來降低溫度。
(4) 曝氣池進水有機負荷偏低或曝氣池充氧量偏大,此時二沉池出水溶解氧過高但水質很好,可采取從調節(jié)池多調水,提高進水負荷的辦法,或采取減少運轉風機臺數(shù),降低充氧量的辦法。
(5) 曝氣池混合液中毒,微生物無法利用水中溶解氧也有可能造成二沉池出水溶解氧過高。這樣形成的二沉池出水溶解氧過高現(xiàn)象都是暫時的,隨之而來就會是溶解氧迅速降低和出水水質變差的現(xiàn)象。此時應查明有毒物質的來源并予以排除。
傳統(tǒng)活性污泥處理系統(tǒng)還容易出現(xiàn)污泥膨脹現(xiàn)象,出水中含有懸浮固體,出水水質惡化。而污泥的沉降性取決于曝氣池的運行狀況,改善污泥沉降性嚴格控制曝氣池的操作條件,這限制了該方法的適用范圍。由于二沉池固液分離的要求,曝氣池的污泥不能維持較高濃度,一般在1.5~3.5g/L 左右,從而限制了生化反應速率。水力停留時間(HRT )與污泥齡(SRT )相互依賴,提高容積負荷與降低污泥負荷往往形成矛盾。系統(tǒng)在運行過程中還產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其處置費用占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的25% ~40% 。針對上述問題,MBR 將分離工程中的膜分離技術與傳統(tǒng)廢水生物處理技術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固液分離效率,并且由于曝氣池中活性污泥濃度的增大和污泥中*菌 ( 特別是優(yōu)勢菌群 ) 的出現(xiàn),提高了生化反應速率。同時,通過降低 F/M 比減少剩余污泥產生量(甚至為零),從而基本解決了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存在的許多問題。
對于淹沒式MBR,既可用超濾膜,也可使用微濾膜。由于膜表面的凝膠層也起到了過濾作用,在處理生活污水時,微濾膜與超濾膜的出水水質沒有明顯差別,因此淹沒式MBR多采用0.1~0.4 μm微濾膜。
為了便于工業(yè)化生產和安裝,提高膜的工作效率,在單位體積內實現(xiàn)大的膜面積,通常將膜以某種形式組裝在一個基本單元設備內,在一定的驅動力下,完成混合液中各組分的分離,這類裝置稱為膜組件( Module )。工業(yè)上常用的膜組件形式有五種:板框式( Plate and Frame Module )、螺旋卷式 (Spiral Wound Module) 、圓管式 (Tubular Module) 、中空纖維式 (Hollow Fiber Module) 和毛細管式 (Capillary Module) 。前兩種使用平板膜,后三者使用管式膜。圓管式膜直徑 >10mm; 毛細管式- 0.5~10.0mm ;中空纖維式 <0.5mm> 。
操作方式的優(yōu)化
當膜材料選定后,其物化性質也就基本確定了,操作方式就成為影響膜污染的主要因素。為了減緩膜污染,反沖洗是維持分離式MBR穩(wěn)定運行的重要操作,使分離式MBR的膜通量達到60 L/(m2?h)。針對抽吸淹沒式MBR,山本提出間歇式抽吸方式可有效減緩膜污染。桂萍通過研究進一步指出:縮短抽吸時間或延長停吸時間和增加曝氣量均有利于減緩膜污染,抽吸時間對膜阻力的上升影響大,曝氣量其次。
不僅污泥濃度、混合液粘度等影響膜通量,混合液本身的過濾性能,如活性污泥性狀,生物相也影響膜通量的衰減。有研究表明:粉末活性炭與絮凝劑的加入有助于改善泥水分離性能,形成體積更大、粘性更小的污泥絮體,減少了膜堵塞的機會。但絮凝劑的過量加入會使污泥活性受到抑制,影響反應器的處理能力和處理效果。
污水處理技術通常有物理處理技術、化學處理技術、物理化學處理技術、生物處理技術等。
典型的物理處理技術在城市污水處理中應用的有沉淀技術、過濾技術、氣浮技術等。
典型的化學處理技術和物理化學處理技術有中和、加藥混凝、離子交換等。
典型的生物處理技術有好氧性氧化分解和厭氧生物發(fā)酵技術。
要在吸取和借鑒國外技術的基礎上,有效結合厭氧、好氧生物人工處理技術與自然凈化系統(tǒng),規(guī)劃與各地農村經濟水平、區(qū)域特點、自然條件、環(huán)境目標相適應的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和行之有效的運行管理模式。生活污水治理應與當?shù)氐慕洕Y構調整相結合,發(fā)展綠色、的產業(yè)與產品,在生態(tài)治污的過程中有效開發(fā)利用動植物資源,實現(xiàn)水的良性循環(huán)、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以及促進動植物的繁育生長。在一些村莊分布密集、經濟發(fā)展水平較好的農村地區(qū),強化的微動力生態(tài)處理集成技術與設備具有的技術經濟性;其他集中供水的廣大農村地區(qū),則可根據其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和水環(huán)境保護目標的要求,通過改造農村的河道、水塘和濕地,構建適度強化的無動力復合生態(tài)處理集成系統(tǒng)。這些集成技術和設備因其低成本、率、無動力或微動力等顯著特點,具有在集中供水條件下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的潛在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