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害。舊社會常有富貴人買古書畫,但不知真?zhèn)危倘私璐速u給他假物,假物賣真價當(dāng)然可以賺大錢。買者請人鑒定,商人如果串通常給他鑒定的人,把假說真,這是騙局一類,可以不談。難在公正的鑒定家,如果指出是偽物,買者退貨,常常引鑒者的判斷為證,這便與那個商人結(jié)了仇。曾有流氓掮客,聲稱找鑒者尋釁,所以多數(shù)鑒定者省得麻煩,便敷衍了事。從商人方面講,舊社會的商人如買了假貨,會遭到經(jīng)理的責(zé)備甚至解雇;一般通情達理的顧客,也不隨便閑評商店中的藏品。這種情況相通于文物單位,如果某個單位掌眼的是個集體,評論起來,顧忌不多;如果只有少數(shù)鑒家,極易傷及威信和尊嚴,弄成不愉快。
七、忘形。筆者一次在朋友家聚集看畫,見到一件掛品,一時忘形地攘臂而呼:“真的!”還和別人強辯一番。有人便寫給我一首打油詩說:“立揚新令,真假一言定。不同意見人,打成反革命。”我才凜然自省,向人道歉,認識到應(yīng)該如何尊重群眾!
文史知識
歷代帝王年號、天干地支方面的常識,對于書畫的正確鑒定,往往起著相當(dāng)重要的作用。
歷代帝王的年號在開始或終結(jié)時,常常都不是整年整月,而是相互交叉的。某個皇帝死了,又換了個新皇帝,有的就改了元,即換了年號,也有些當(dāng)年并沒有改元,依然沿用舊的年號。例如: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是萬歷四十八年(1620)七月死的,八月朱常洛(光宗)做了皇帝,改元泰昌,僅一個月就死了,九月朱由校(熹宗)做了皇帝后就沒有改元,直到下一年(1621)才改元為天啟。我們從某些書籍上看,萬歷只有47年,泰昌僅有一個月也被算成一年。又如:朱由檢(毅宗)是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死的,但有的書籍上把這一年算作清代順治元年。
我們在書畫的落款上,如果看到寫為萬歷四十八年庚申春日或夏日,均是符合邏輯的,如果寫為萬歷四十八年臘月,則不符合邏輯,是有問題的。如果落泰昌年號的款,寫成泰昌元年庚申春日或夏日,也可以肯定是有問題的。崇禎年號的書畫款,如果寫為崇禎十七年春日,同樣是符合邏輯的,例如:楊鉉《臨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卷的款寫為:"摹宋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時崇禎十七年春月也。"這是無可懷疑的。有些人如果不了解這種歷史過程,以為崇禎只有16年,就可能將這件作品否定了。
有一種復(fù)舊方法能使兩幅作品幾乎完全相同,這就是揭裱舊字畫。自明朝以來,書畫常用的質(zhì)料是宣紙,宣紙經(jīng)特殊工藝制成,與紙不同。如果宣紙在制作時一次成形,其厚薄多不均勻,因此必先作極薄的一層,根據(jù)其價格宣紙可以加層。一般普通的宣紙也有二三層,厚的有四五層之多。因此,一張宣紙也可以再分揭為數(shù)張。這樣,書畫原作一經(jīng)商人之手,必設(shè)法揭出若干層。由于宣紙用墨極易渲染,幾乎每層都可以浸透畫家的筆墨,但揭層越多,筆墨越淡,每層的原作也比較淡,作偽者便再用宣紙裱數(shù)層,墨跡輕淡之處再照樣添補,新墨如很明顯,再用熏舊之法使其變舊變暗,真?zhèn)伪汶y以分辨。不知此情的人在將古舊書畫或名人書畫送給裱工裝裱時,上一層筆墨俱佳者往往被他們揭去,被騙后也不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