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別名 |
佛像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這些迄今發(fā)現(xiàn)的早的佛像說明,佛像的出現(xiàn)同信仰佛教的希臘人后裔有著密切關系,他們把希臘諸神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引進到佛教中,塑造了具有明顯的希臘人臉型的佛像,供奉在「伽藍」(佛教寺廟)里,以形象的藝術形式來佛的神圣性,開始背離了釋迦牟尼生前反對偶像崇拜的遺訓。
也稱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又作南無觀世音、師子無畏音、大慈柔軟音、大梵清凈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眾生樂、濟度生死岸等。
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jīng)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并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fā)愿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愿”的德業(yè)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愿地藏王菩薩”,并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并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來香火鼎盛。
當佛教東進陽關以后,逐漸地被漢族地區(qū)的文化所融合。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現(xiàn)在善男信女們的面前。這種轉(zhuǎn)變過程在敦煌,云岡和龍門三個石窟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在敦煌石窟第二九○窟中,北周時期(公元五五七-五八九年)所繪的《佛傳圖》,是以《修行本起經(jīng)》為主而畫成的。
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政治上推行漢化政策,在雕刻的佛、菩薩身上也得到了反映。這一時期制作的佛像,都是短衫長裙,同漢人的服飾一樣了。其原因在于,北魏統(tǒng)治者拓跋氏所屬的鮮卑族,是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游牧于西喇木倫河和洮兒河之間,依附于匈奴。
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莊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廣造寺廟佛像。主持營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則天。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qū)后,漢文化的傳統(tǒng)觀念也通過佛像制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xiàn)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薩塑像。
———— 認證資質(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