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從事佛像,佛像成交價格,佛像價值多少錢,佛像拍賣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14世紀 紅銅鎏金金剛手
高35公分
1,500,000 - 2,000,000 港元
190,000 - 260,000 美元
此像頭戴五葉寶冠,耳垂大圓珰,繒帶貼耳上揚,寬額豐頤,面生三眼,濃眉厲目,厚唇微張,兩側長須,下頜蓄胡,五官具尼泊爾造像特征。金剛手右手高舉金剛杵,左手當胸作印,掌紋刻劃寫實清晰。雙腿左展右弓,身姿挺拔,肢體矯健有力。頸掛寶石連珠短鏈,垂至腹下的長鏈則由蛇纏繞而成。天衣帛帶繞臂過肩,飄遙于身驅兩側。腿部裹獸皮,獸頭及尾巴俱在,其雙爪交迭于腹下,可見細節(jié)交待清晰,構思精密。下承橢圓形單層覆蓮花座,蓮瓣肥厚分明,瓣尖呈三葉卷狀,座上緣飾連珠紋一周,下緣鏨刻忍冬紋。主尊后設拱形背光,其上鏨刻纏枝花卉紋,線條流暢自然。材質為紅銅鎏金,銅質厚實,金光锃黃,產地雖為西藏,但深受尼泊爾造像風格影響。早期的金剛手多為寂靜菩薩相,13-14世紀后強調金剛手「伏惡」特質,而趨于忿怒相。整像氣勢渾厚,極富動感,為的傳世佛教珍品。
明代(1368-1644年)佛像從造像水平而言參差不齊。整體來說,雖較之宋元時期略有遜色,呈衰退之勢,但明中期銅佛亦不乏精美者。在明代官作佛像異軍突起,明為了聯(lián)絡西藏地方的宗教上層人士,在的監(jiān)制下,制作了許多精美的佛像,作為禮品賜給西藏寺廟。
一般來說,明中早期的佛像比例勻稱,紋飾精美,細部刻畫深入。明晚期萬歷時期的造像,一般多頭大身小,姿態(tài)僵板,無雕塑之美可言。佛像外,道教像和各種民間雜神像也很多,題材豐富,質地多樣。明代銅佛像遺留很多,但做工精美者不多見,主要是山西地主制作的。
以真品翻模制作。這種用真品做模再翻新的作偽法,乍一看整體很像,但拿在手中就會有過重或過輕的感覺,銅質也很生硬,銹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電鍍法鎏的金,光澤極不自然。古代是用水銀法鎏金,色澤很沉穩(wěn),給人以厚實的感覺,雖然經過長期的磨蝕會露出銅胎之色,但古意盎然,這是仿品無法比擬的,翻模的偽品往往在細部上交代不清。
按傳統(tǒng)技藝制造新銅佛像。這里主要是指產自西藏地區(qū)的新銅佛像,還包括一些法器。西藏地區(qū)與臨近的尼泊爾具有數的銅佛像制作歷史,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qū)的工匠們,仍然忠實地遵循古代流傳下來的方法在制作著各類銅佛像,他們并不是作偽圖財,而是供給信徒崇拜的偶像。所以他們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傳統(tǒng)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標準的制作程序,自明清以來幾乎不變。這些銅佛像原本不是作偽之品,但有些古玩商將這些銅佛像加工作舊,以奇貨自居而索取,這就另當別論了。
銅佛像市場火熱,隨之而來的贗品也應運而生。目前常見的一些粗制濫造的新銅佛像,大都散見于全國各地古玩集市,售價也很低廉,藏家一般很容易辨識。較難識別的是一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金銅佛像,這些銅佛像制作也很,有些表面還刻意進行作舊處理,具有的欺騙性,藏家一不小心,就會上當受騙。
————— 認證資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