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底足辯真假,文字看年份
為什么看底足?因為這里有許多關鍵信息,底足多為瓷器的露胎之處,可以辨別胎土;通過底足的旋切痕跡,可以判斷工藝;還有手工坯和機制坯,也能從圈足看出端倪。重要的一點,許多瓷器底部有自述文件:款識。并非所有瓷器上的文字都是款識,比如宋元瓷器上常寫詩詞,起裝飾作用,屬于紋飾的一種。瓷器款識是記事性質的文字,比如那件青瓷虎子上的“赤烏十四年”記載制作年代,屬于陶瓷上出現多的紀年款,“會稽上虞師袁宜作”是陶人款,記載工匠或者作坊身份。
我們只有通過盡可能多的上手實戰(zhàn),并不斷自我感知、體悟、對比、修正,才能終找到適合自己用來區(qū)分新舊好壞真假仿贗的輕重感。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輕重感的系統(tǒng)和體系,對于不明瓷器的斷代以及區(qū)分窯口、品質、品位和新舊、真假、仿贗等都有的重要作用。
有句話說:“古瓷會出汗”。瓷器的年齡不同,衣著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溫度、濕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濕感也會有明顯的不同。一般說來,瓷器的年齡只有在200歲以上者才會有出汗的手感,但800歲以上的瓷器卻也少有出汗的濕潤的手感。
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澀、干而滯、干而燥,反復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氣摩挲釉面會發(fā)出干澀、鈍滯、刺耳的摩擦聲;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卻雖比較干,卻有潤、滑、爽的感覺,無論如何揉搓與摩挲都不會出現干澀刺耳的摩擦聲。
所謂澀、滯、燥與潤、滑、爽,每一個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個字都是經驗、汗水甚至淚水的結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萬次地反復上手、揣摩、總結、凝練、提純。
其次,瓷器的衣著亦即釉質也決定著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偟内厔菔?,透明釉比乳濁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鹊偷囊壮龊?。
新的瓷器,無論是蒸煮還是燒烤,無論是打磨還是涂藥,無論是土埋還是海泡,任他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百計千方也終究無濟于事,諸多努力也許能蒙騙人們觀感,但欺騙不了人們的手感!
滑滯感既是潤澀感的延續(xù),又是潤澀感的結果和原因:潤則滑、潤必滑,滑就潤、滑定潤;澀必滯、澀定滯,滯則澀、滯才澀。凡古瓷必滑,光滑、潤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潤、滑膩、滑爽有別,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無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滯必新,是滯就新!
我現在的體會是有很多氣孔痕跡、褶皺痕跡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過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為制造一些褶皺痕跡或者是氣泡痕跡,不是很均勻很自然。
拉坯和煉泥的工藝過程,包括修足的工藝過程很復雜,到今天為止,我?guī)缀鯖]有見到一件現代仿品的底足是這么樣的,我講得都是小件器物。無論是高足杯還是盤碗,平切足成直角,燒出來以后平切足的內部向里收縮,幾乎成為一個拋面八字形,這種東西怎么形成我不得而知,好像就靠外沿的邊支撐燒的,里面是一個八字形,大多見于出土。
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這樣的器物,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盤碗器型幾乎都是這種器型,為什么會這樣?無外乎減少器物本身和墊底的接觸,但是我們理解翻過來就是平切內刮一刀,就是那么簡單,但是內刮一刀的速度和技術水平爐火純青,讓你感覺到它就是一個自然的收縮,根本不是內刮一刀的,刮一刀的痕跡根本找不到。
我們知道宋代的耀州窯,平切足內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跡非常清楚,因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樣,在刮的過程中碰到硬的地方會有一些跳刀的痕跡,這種痕跡根本找不到,只能理解為是一個自然收縮,但是憑什么光收縮里面不收縮外面呢?對這些未知數的東西,我們至少應把一些現象掌握,到現在我沒有見到一件仿品能夠達到這種程度,諸如此類等等工藝上的特征和痕跡,都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和探討的。
明清古玩鑒定
面議
產品名:明清佛像
濱州王步瓷板畫款識真品圖片
面議
產品名:王步瓷板畫
景德鎮(zhèn)珠山八友瓷板畫目前市場價格
面議
產品名:珠山八友瓷板畫
康熙青花瓷器交易
面議
產品名:康熙青花瓷器
江西珠山八友瓷板畫目前市場價格
面議
產品名:珠山八友瓷板畫
明清瓷器鑒賞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
清代瓷器鑒定鑒定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
明清瓷器鑒定鑒定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