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康愛草1號,進口白蘆筍幼苗,進口綠蘆筍幼苗,進口紫蘆筍幼苗,進口白蘆筍種苗,進口綠蘆筍種苗,進口紫蘆筍種苗,白蘆筍苗種苗,綠蘆筍苗種苗,紫蘆筍苗種苗,紫蘆筍幼苗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所有產(chǎn)品種植栽培技術(shù):
1、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zhì)、PH5.5-8.3的沙壤土種植。
2、 育苗移栽,不推薦直播。春季育苗,南方地區(qū)可從3月上旬開始,北方地區(qū)適當延遲(或增加保溫措施);秋季育苗,在大棚內(nèi)保溫過冬,翌年春季移栽。
3、頭一年采收要適期留母莖,不能采收過度,采收綠蘆筍時覆土厚度要求12公分左右,強調(diào)在留母莖前5-7天施肥,促使出莖整齊強壯。采收結(jié)束,及時補充水肥;采收白蘆筍,封壟前多施有機肥,采收結(jié)束,及時補充水肥。
4、種植密度建議:采收綠蘆筍,行距1.7-1.8米,株距20厘米左右,每畝約種植2000株;采收白蘆筍,行距1.8-2.0米、株距20厘米左右,每畝約種植1800株。
為使幼苗茁壯生長,根系發(fā)育好,每公頃施腐熟廄肥30000千克,翻耕入土。土壤酸度大的地方,還應撒施消石灰1130千克,以矯正土壤酸度。翻土要求淺耕,以免根系入土太深,不利于起苗。為防止地下害蟲為害,整地時每公頃撒辛硫磷15千克,混在土中,然后筑成1.5米寬的高畦,并應挖好排水溝,以便于排灌。一般大苗苗圃與大田比值為1:10。
苗期管理
①間苗 齊苗展葉1周左右,每穴有2株苗時,應拔除1株。缺株穴應以間拔下的苗補植,或以預先準備的小苗補植。
②分苗 移植行分苗移植育苗的,一般都在保護地條件下播種,種子播后注意保溫、保濕,溫度保持在20℃以上。發(fā)芽出苗后應注意通風換氣,白天溫度不能超過30℃,并經(jīng)常澆水,以免土壤干燥。在展葉待分苗移植時,應控制水分,降溫煉苗,以利于移植苗的發(fā)根和成活。一般白天保持15℃左右,夜間10℃左右。分苗移植應在田間濕度適宜情況下進行,分苗后立即澆水。移植成活前,遇強烈日光時,應以葦簾或黑色遮陽網(wǎng)遮蔭1周左右。
③中耕除草 蘆筍幼苗生長緩慢,而行距大,易滋生雜草,需經(jīng)常中耕除草,或噴灑除草劑予以防治。一般每公頃苗地用除草劑利谷隆1500克,加水1500千克,于播種后3~5天噴灑畦面及畦溝,但2個月后仍需人工除草。
④肥水管理 在間苗后或分苗移植時,澆1次稀薄的人糞尿液肥,每公頃10500~15000千克。約20天后再追稀薄人糞尿液肥一次。此后到7~8月追施秋肥,每公頃施復合肥300千克左右。若此時苗株生長旺盛,可少施或不施。以免因肥料過多,莖葉生長過旺,發(fā)生倒伏,且通風透光不良,易誘發(fā)莖枯病和褐斑病。
除了種子播后及分苗移植的緩苗期要有充分的水分供應外,在生育期間遇干旱天氣時,應經(jīng)常澆水,以免受旱害,促進苗株生育。一般5~7天一水,保持土壤見干見濕。但在下霜前1個月開始應控制水分,以抑制地上部分生長,把營養(yǎng)轉(zhuǎn)入地下根莖貯藏。在多雨季節(jié),應注意開溝排水,勿使田間積水,否則不僅不利于根系發(fā)育,還易誘發(fā)病害。
幼年期的施肥
(1)定植前的施肥。蘆筍喜疏松、肥沃的土壤環(huán)境,定植前要將土壤深耕一遍,耕翻前每666.7平方米施有機肥2000-3000千克,耕后耙細、整平。在深、寬各40厘米的定植溝內(nèi),分層施入腐熟的有機肥3000-4000千克,氮、磷、三元復合肥40千克(或碳酸氫銨25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氯化鉀15千克),腐熟的餅肥25-50千克。
(2)定植后的施肥。定植1個月后,幼株均已緩苗成活并生出新枝,為促進其生長發(fā)育,給予足夠的水分和養(yǎng)分,這時可追施化肥,每667平方米尿素8-10千克或三元復合肥10-20千克。植株進入秋發(fā)前,再開溝追施畜禽糞或其它有機肥3000-4000千克,磷、鉀肥各10千克,以促進秋發(fā),擴大植株同化面積,積累更多的同化物,為下年豐收奠定基礎(chǔ)。
選擇肥力水平較高的疏松沙壤土作苗床,苗床寬1米、深10-15厘米。制缽前每立方營養(yǎng)土應施入腐熟好的雞糞30-40斤,磷肥2斤,草木灰10斤,充分拌勻后打缽。缽體直徑8厘米以上,缽高10厘米,每畝大田需備缽2500個。
蘆筍種子外殼厚且有脂質(zhì),吸水較慢。用50%多菌靈300-500倍液浸種24小時,再放入25-30度溫水中浸種2-3天,每天更換新水3-4次。浸種后用干凈紗布包好,置于25-30度條件下催芽,催芽期間每天用25度左右溫水淋澆1-2次。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 認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