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櫻花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櫻花原產(chǎn)北半球溫帶環(huán)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在世界各地都有生長,主要在日本國生長。花每枝3到5朵,成傘狀花序,花瓣先端缺刻,花色多為白色、粉紅色。
基部圓形,稀楔形,邊有尖銳重鋸齒,齒端漸尖,有小腺體,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沿脈被稀疏柔毛,有側(cè)脈7-10對;葉柄長1.3-1.5厘米,密被柔毛。
總苞片褐色,橢圓卵形,長6-7毫米,寬4-5毫米,兩面被疏柔毛;苞片褐色,匙狀長圓形,長約5毫米,寬2-3毫米,邊有腺體;花梗長2-2.5厘米,被短柔毛;萼筒管狀,長7-8毫米,寬約3毫米,被疏柔毛。
萼片三角狀長卵形,長約5毫米,先端漸尖,邊有腺齒;花瓣白色或粉紅色,橢圓卵形,先端下凹,全緣二裂;雄蕊約32枚,短于花瓣;花柱基部有疏柔毛。
櫻花,起源于中國。據(jù)日本著作《櫻大鑒》記載,櫻花原產(chǎn)于喜馬拉雅山脈。被人工栽培后,這一物種逐步傳入中國長江流域、中國西南地區(qū)以及臺灣島。秦漢時期,宮廷就已種植櫻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漢唐時期,已普遍栽種在私家花園中,至盛唐時期,從宮苑廊廡到民舍田間,隨處可見絢爛綻放的櫻花,烘托出一個盛世華夏的偉岸身影。當(dāng)時萬國來朝,日本深慕中華文化之璀璨以及櫻花的種植和鑒賞,櫻花隨著建筑、服飾、茶道、劍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帶回了東瀛。
據(jù)文獻(xiàn)資料考證,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櫻花已在中國宮苑內(nèi)栽培。唐朝時櫻花已普遍出現(xiàn)在私家庭院。白居易詩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櫻滿院栽,上佐近來多五考,少應(yīng)四度見花開?!币约啊靶@新種紅櫻樹,閑繞花枝便當(dāng)游。”,詩中清楚的說明詩人從山野掘回的山櫻花植于庭院觀賞。明代于若瀛的詩中提到櫻花:“三月雨聲細(xì),櫻花疑杏花”。唐·孟詵所著本草綱目,對櫻的定義為:“此乃櫻非桃也,雖非桃類,以其形肖桃,故曰櫻桃”。對山櫻的釋名為:“此櫻桃俗名李桃,前櫻桃名櫻非桃也”。
———— 認(rèn)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